Episodes

Wednesday Sep 27, 2023
兩種極端感情下的人際問題
Wednesday Sep 27, 2023
Wednesday Sep 27, 2023
總是要麻煩別人與總是不要麻煩別人,這兩者皆屬極端的行為模式。一個比較妥善的做法是:毫不費力就可以解決的事,自己處理就好;但畢竟一個人的能力有限,在必要的情況之下,我麻煩別人,也讓別人麻煩我,這才是麻煩別人的正確心態。人與人相處重要的是:彼此內心都有將對方放在心裏,並且懂得對方的問題與需要,同時明白分寸與界限,讓彼此能同心協力與同甘共苦的解決問題和開展人生。

Wednesday Sep 20, 2023
欲望人生vs真情人生
Wednesday Sep 20, 2023
Wednesday Sep 20, 2023
一個人的念想、處世準則,倘若總是以自己的需求與利益為主軸,這就是以「欲望」為其人生重心。反之,另有一類人士展現的是截然不同的「真情人生」之生活,他們重視生命與生命之間的關係,關心、維護周邊的人、事,特別是會在乎與他有緣的人、事、環境,這般的生命態度,便是可貴的「真情」。佛教說的「自利利他」,即是出自於重視自、他之關係及福祉的真摯情感。若我們真摯待人,多能受人真摯回應,令彼此朝向光明!

Wednesday Sep 13, 2023
何謂宗教情操?
Wednesday Sep 13, 2023
Wednesday Sep 13, 2023
宗教情操指的是「對生命的尊重以及對自己的謙懷」,除了能尊重其他的生命,並且能自我節制、調御身心。盛行於臺灣社會中的「不好意思文化」,其實就是一種自我節制的表現。反之,一個人若是整天與人競爭鬥勝,那麼他對生命就缺乏謙懷之心,也就是一副霸主的行為模式。學習原始佛法,懷抱著宗教情操是很重要的,唯有如此,我們方能懂得尊重別人,並能自我節制,做一個堂堂正正、不卑不亢、自利利他的佛弟子。
※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

Wednesday Sep 06, 2023
人生四大焦慮,你中了幾個?
Wednesday Sep 06, 2023
Wednesday Sep 06, 2023
人生有:不足、不如人、未被了解、沒人在乎自己的四大焦慮。
具有不足之焦慮的人,對自己與周圍的環境多所期待、要求,導致自己及身邊的人都不好過!
具有不如人之焦慮的人有習慣性的比較心態,容易放大別人和事情的不足,往往表面強大而內心孤獨無力,不斷的追逐於證明自己絕非不如人。
具有未被了解之焦慮的人則是擔憂自己不受注意、了解、關照、重視。
具有沒人在乎之焦慮的人,需要的是偏袒、偏愛的對待,希望別人最在乎他。
以上四種焦慮,不是焦慮他人不好,而是焦慮他人對自己不夠好,也是世人在生活中很難跨越的四種焦慮。

Wednesday Aug 30, 2023
承擔責任的自覺
Wednesday Aug 30, 2023
Wednesday Aug 30, 2023
父母具有的人格特質,必然表現在親子關係與子女教育上,對於子女的影響非常深遠。因此當我們審視自己時,不要只用「老實、忠厚、善良的好人」或「壞人」的標準作為重點。因為這只是不傷害他人的基準,卻不是立身處世、利己利世的全部。我們要具有洞察世間,保護自已的智慧與能力。若不能保護自己,又如何能保護我們在意的人與事呢?
生活責任即是面對與解決每天必需處理的問題,生活責任的自覺,即是自知、自明的承擔起每天生活必要處理的人、事。我們的一生必有在乎的人與事,也有在乎我們的人,這些人與事都需要關注、維護。生活中的人際往來與生活經歷,絕不只是想法,而是必需要有真正的行動。因此我們要有承擔生活責任的自覺,努力於學習、改進、承擔及自我成長,如此也即是「接納幸福,回應幸福」。

Wednesday Aug 23, 2023
珍惜身邊的人
Wednesday Aug 23, 2023
Wednesday Aug 23, 2023
我們應該避免一直在意著自己,一個人再怎麼在意自己,終究都是白費力氣。每個人都知道要對自己好,然而,能不能了解怎樣才是真正「對自己好」,正是區別一個人是否聰明的關鍵所在。那些自以為聰明實則不聰明的人,才會一心一意的只想著怎麼樣讓自己好;而真正聰明的人,他們用的方法是「讓大家和我都好」,他們明白那才是對自己好的最好方法,那樣才是真正聰明。諸法因緣生,任何事情都會產生影響,千萬不要忽略自己身邊的人;若一直不珍惜身邊的人,同樣的道理,他們也會忽略與不珍惜你。請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位家人、朋友!別讓自己的人生留下太多的遺憾!
※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

Wednesday Aug 16, 2023
人生越走路越窄的幾個原因
Wednesday Aug 16, 2023
Wednesday Aug 16, 2023
人生越走越不順,越走路越窄,大概是下列幾個因素造成的:一、懶惰,二、孤獨,三、老病傷殘,四、窮。「懶惰」、「孤單」及「老病傷殘」等三件事,大多會與「人際關係貧乏」發生關連,並且使生活的品質降低。「窮」指的是生活基本受用品質下降,特別值得注意的是,「懶惰」、「孤單」與「老病傷殘」會引發「窮」。
「懶惰」、「孤單」是受到某些因素的影響下,而呈現出的狀態,絕不是不可變的結果,我們想要避免它們的有效方法,只有避免導致它們的因緣!「老病傷殘」是無法全然的避免,只能盡力。我們應努力、積極、勤奮耕耘人生的機會,當時時不放過。同時,我們更要耕耘良善的人際關係,當面對「老病傷殘」時,便不會獨自面對,甚至不會無力面對。對於「窮」,則應做最大程度的減輕與避免,這是很實際的事情。

Wednesday Aug 09, 2023
將人生經驗轉化成生命的養分
Wednesday Aug 09, 2023
Wednesday Aug 09, 2023
在生活中我們有數不清的人生經驗,但是這些不同的經歷不一定都是美好的,有智慧的人會將過往的經驗轉化為生命的養分,利益自他。「學習」是能幫助人生不斷成長的資糧,而經驗即是學習的機緣。人生不是依得失或貧富,作為論斷成敗、賢愚的標準,若我們將得失、成敗視為人生重點,便容易在生活之中針對自他差異作過多「勝負、得失、成敗、對錯及好壞的比較」。我們的歷史經驗不必然是包袱,因為我們可以在生活經歷之中,獲得發現、學習、洗鍊、體會,從而啟發了可貴的覺悟!
※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

Wednesday Aug 02, 2023
息苦的道路
Wednesday Aug 02, 2023
Wednesday Aug 02, 2023
在日常的生活裏,我們要學會坦然面對生活中的經驗,從生活中去覺悟,在生活中努力的耕耘,讓生活更好,苦惱越少。明白人生只有過程,沒有結果;沒有甚麼可以抓取的,但要認真去做眼前正確的事,遠離非份的期待。如果努力是做現在,不是為了理想、不是為了做自己,就能安頓身心於現前,既無盼望,也無失落與憂苦,走向內在平穩的路。
※本集背景音樂曲名:「佛法與我們同行此生」 感謝:編曲/製作者:Jenni Lake

Wednesday Jul 26, 2023
人生不能依著期待與需求作抉擇
Wednesday Jul 26, 2023
Wednesday Jul 26, 2023
抱持著「以自己的需求和期待為標準」之心態的人,對人、事、環境只停留在「揀擇」的階段,從未讓自己投入「經營」。在充滿困難的正常生活裏,當碰到了困難便會改變選擇,但是,不論做什麼抉擇,因緣總會改變,不可能永遠滿足其需求和期待,因此,這類人士的內心終是漂泊不定的浮萍。反之,有一類人是做出決定後,就會傾力克服困難,努力經營下去,也願意與你面對、解決困難,即使克服不了困難,也會與你共患難。雖然,我們無法保證一生皆幸福、光明,而是只能努力去經營。但是,只要願意同甘共苦,共同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,無憾與光明必在當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