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pisodes
Wednesday Feb 14, 2024
努力做現在
Wednesday Feb 14, 2024
Wednesday Feb 14, 2024
內心想要有,但現實卻沒有的,叫作「理想」。如果先將理想設定好,再想怎麼樣能達到,失敗的機率鐵定很高,因為多數人的理想與現況有一大段距離。所以我們要「做現在」,不要「做理想」。例如想改變自己的品質與素質,不要一開始就想改變環境,而是從改變內心「想要的」與「不想要的」做起。當我們與他人分享美好的人生經驗,這是生活態度、模式,而不是為了達成某種目的的作為。好比:「度眾生」是美好的經驗,若「眾生不度盡就不成佛」,「度眾生」便會變得很沉重!分享經驗可以深化自己的生命體驗,愈做生命力量愈強,形成良好的生命模式,在不斷的分享中,不僅對方感覺我們對他沒有威脅感,而且即使對方對分享的內容不以為然,我們也不會被自己的挫折感打敗,或被自己的理想壓垮,因為只是在「努力做現在」。
※本集背景音樂曲名:「佛法與我們同行此生」 感謝:編曲/製作者:Jenni Lake
※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提供背景音樂
Wednesday Feb 07, 2024
我們是否長大了?拋開幼童心理模式的情感需求
Wednesday Feb 07, 2024
Wednesday Feb 07, 2024
一個人從幼童階段的先滿足自己,到求學階段學習如何與同學互相合作,及至出社會工作後進步到滿足他人的需要為先。通過完整的社會化過程之人就能信賴別人,也會被別人所信賴,會互相幫助。當然,並非每個人都能養成這三階段社會化的心理模式與行為表現。如果一個成年人沒有社會責任意識,也沒有互相分工合作的概念,他便會停留在幼童模式。停滯在幼童模式的人,只關心他人是否對自己好?是否滿足自己的需求?我們不要用幼童模式去對待世上其他的人,發現有幼童模式的人要去引導他,不一定要去滿足他的索求,不必總是承受與忍耐對方的情緒,這是不好的。要勇於表達自己的需求,而不是用情緒。不要去推銷想法,發洩情緒,索求需要。如果發現有人老是用情緒,就適當的點他一下:請好好的表達溝通;如果沒用,就不要理他,讓他自己長大。
※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
Wednesday Jan 31, 2024
人生不能跟著感覺走
Wednesday Jan 31, 2024
Wednesday Jan 31, 2024
「感覺」雖然很真實,但是如果以「感覺」當作評斷的依據,我們的人生一定會陷入「無所適從」的困局,因為人的「感覺」隨時會變化。人們內心常有需要掌控、需要安定不變的感覺,這是大自然的法則。尤其當人到年老或處理棘手事情的時候,特別需要掌控、需要安定不變的感覺。否則,內心便會生起不安、害怕、難過、不舒服。人們討厭無法掌控、討厭不安定,因為人們想避免控制不了之下所產生的失落、痛苦、挫敗。然而,不論是想要或不想要的感覺,感覺就只是感覺,它們無法成為你的人生方向。
Wednesday Jan 24, 2024
為自己的生命找出路
Wednesday Jan 24, 2024
Wednesday Jan 24, 2024
人生很短暫,僅僅幾十年而已,相信年紀愈大的人對此體會愈深。我們真的要好好把握人生,認真為自己的生命找出路。為自己的生命找出路,得先改變自己的想法、看法與生命的型態模式。在緣起論的認知裏,自利利他、利他自利、自度度他,度他自度,本來就是同一個緣起,只是根據不同的狀況加以表達、側重說明而已,不可以分開成兩件事。在 世尊的教導上,並沒有小乘、大乘的差異,也沒有自利、利他的分別,大家不要妄分別與糾結。
Wednesday Jan 17, 2024
關懷生命的真正精神:站在對方的因緣,協助對方實現生命的道路
Wednesday Jan 17, 2024
Wednesday Jan 17, 2024
欺騙、隱瞞、偽裝這些操控行為,多數是出自於過度的自我保護與追求自我利益極大化的目的。獨佔、剝奪、壓迫也是出自於同樣的動機,這些病態的行為,會嚴重障礙與他人的良善互動。面對身邊的人,如果總是習慣於依照自己的想法、需要、立場,不斷強力地去說服他人改變行為來認同、接受自己,無疑地是在對他人進行言語與精神的壓迫。關懷生命的真正精神在於:我願意瞭解你,我會站在你的立場、你的困難、你為什麼有這個想法、處境為什麼這樣來瞭解你,然後,盡量站在你的困難點、你的立足點、你的需要點,來幫助你度越困難,以及實現生命的道路。
※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
Wednesday Jan 10, 2024
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,認真而行
Wednesday Jan 10, 2024
Wednesday Jan 10, 2024
賺錢養家,做好分內的事情,努力的為自己開創最好的生存資源,是很實際、也很重要的事。但是當一個人「心中有利害沒有價值」,就如同一個空袖隨風飄盪、空心的稻草人。內心有一個價值理念,知道什麼是自己的生命重點,對我們來說很重要。每個人都必須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,走適合自己的路。若能如此,人與人之間將會互相珍惜與尊重,而不是互相排斥或對抗。每個不同的生命,都值得我們用生命去參訪。做任何事情的時候,要能明白:我們不是在為誰而做,我們都是在做自己生命的事,努力在豐富自己的生命,同樣的,我們也分享生命給其他的人。
Wednesday Jan 03, 2024
皈依的真義
Wednesday Jan 03, 2024
Wednesday Jan 03, 2024
一個人想修行,若抱著「要找到一個對的人」或是「找一個好的環境」才願意跟著學習的想法,這樣修行的路是走不遠的。因為他一定會面臨到自己會改變,環境中的法工、法友、僧團等等也會改變的事實。所以,如果我們總是向外求法、學法、尋求依靠,終究這輩子是不得安寧的。一個人的內心不能踏實並確認一個堅定不移的方向時,人生將走得很辛苦,內心也會過得很不舒坦。佛弟子請求皈依,首先必須將心定下來,朝向一個堅定的方向與道路,踏實的前進,盡形壽不動搖,這個才叫「皈依」。
※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
Wednesday Dec 27, 2023
佛教真的不科學嗎?年輕人真的不需要佛法嗎?
Wednesday Dec 27, 2023
Wednesday Dec 27, 2023
「佛法」和「佛教」是兩回事,佛法是來自於 釋迦牟尼的思想,重視實證主義、理性。佛教則是佛法在兩千多年來,經歷不同地域、民族、時代、文化的揉雜,在各個不同時期之傳播發展過程中不斷演變的文化現象。現今流傳的佛法及一般佛教帶給社會大眾的印象,確實有許多消極思想、虛無主義的內容,也有一些不是正面的表現。但是真正的佛法卻是非常的務實、實際、積極與正面,確實能夠帶來生活的光明及興隆。因此,學佛要趁早,早點明白人生的事實,可以讓我們的生命更有內涵。
Wednesday Dec 20, 2023
漫談輕視與歧視
Wednesday Dec 20, 2023
Wednesday Dec 20, 2023
所謂「輕視」,即是輕忽對應。面對同一件事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、意見及做法,這原本即是普遍的事實。因此,活在世間要接受「受到輕視」,並且學會如何健康與成熟的回應。「受到輕視」不是問題,「看輕自己」才是問題。學習尊重多元的喜好,如同我們也有異於別人的看法與做法。
所謂「歧視」,是指不公正、不公義的對待。「歧視」出自莫名的見解與病態心理,也與社會文化有關係。「歧視」是一種偏頗的見解與情感,是不正常、不健康、不合實際的表現。極端偏執的「歧視」,必會帶來身心與自他的傷害,一定要予以拒絕。
※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
Wednesday Dec 13, 2023
學會承擔才能幸福
Wednesday Dec 13, 2023
Wednesday Dec 13, 2023
「承擔」需要學習,活著便需要學習「有耐心、勇氣、毅力的面對與解決許多勞煩及沉重的問題」。這類的學習是為了「承擔」,「承擔自己」與「承擔自己在意及在意自己的人」,使自、他皆得到平安與心安。幸福與滿足不在於有多享受、多快樂,或有多大的成就,而是在於努力認真且踏實的同甘共苦。學習與承擔,不是為了獲得旁人的讚美與肯定,也不是為了得失成敗與成就,而是為了身心的踏實與充實。「承擔」不是為了「責任」,「承擔」也不是承擔著「責任」,「承擔」是「幸福人生的路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