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pisodes

Wednesday Aug 28, 2024
佛教徒的三顆毒丸 忍辱 隨緣 放下
Wednesday Aug 28, 2024
Wednesday Aug 28, 2024
自古以來佛教徒飽受錯誤認知的禍害,其中以「忍辱、隨緣、放下」毒害最深。面對現實人生的種種困境,在不當的「忍辱」、「隨緣」態度下,變成鄉愿、姑息養奸與消極隨俗,此時又強調要「放下」,會讓人變得「自我放棄」或需要「過度壓抑」。這些思想及生活態度,都不是出自 釋迦佛陀的教導。 世尊的教導是:現實的一切都依因緣而起,必然會在交互影響的變動中,形成錯綜不定的過程狀態。應當離於「擁有與結果」的妄想、貪愛,務實實際的面對現實人生。對於生活現實是「應該放下無知與放逸」,不論生活的順逆都必須一肩承擔,提起「務實面對的智見,精勤於自他的生善、息惡、度苦」。如此隨正念、隨正見,行於正行,盡力於當前,才是安穩之道。

Tuesday Aug 20, 2024
修行要「離巧趨憨」
Tuesday Aug 20, 2024
Tuesday Aug 20, 2024
一般人習慣了在現實生活裏運用很多的“巧”,挺會計算,但是修行卻需要帶著一點憨,這不是蠢,也不是笨,而是心地厚直,知道是對的,就一直做下去,精進到底,不問所以,不問犧牲;而太會算的人,很難入道,只是種善根結善緣而已。聰明沒關係,但不能“巧”,否則只能成為知見之徒。因此,「 離巧趨憨」是一件對修行至關重要的事情。

Wednesday Aug 14, 2024
修行的要訣(下)
Wednesday Aug 14, 2024
Wednesday Aug 14, 2024
修行的要訣:七、要放過別人之前,先學會放過自己。要先懂得放下自己的痛苦,才能幫助別人放下痛苦;八、不要想「布施」這件事,多想想「我們只能做什麼」;九、先好好地做一個好學生;十、餓的時候吃飯,睏的時候睡覺。
所謂「覺」,即是「發現自身的錯誤進而修正改變」之意。發現錯誤,不要吝嗇改變,因為唯有改變,內在才會平安。生活在人群裡,肯定不會如意,但可學會平安。修行不是靠發願,是如實知。做現在能做的,因為現在做的,是在此因緣中才能做。能如是,即是「活在當下,盡在現前」。

Wednesday Aug 07, 2024
修行的要訣(上)
Wednesday Aug 07, 2024
Wednesday Aug 07, 2024
修行的要訣:一、不要吝嗇改變自己;二、利益大眾是美好的事,但學習佛法的目的,不是準備講給別人聽;三、不依自己的喜好來選擇;四、世間不可能完美,人生一定有遺憾,要停止抱怨;五、任何已經發生的事,在生命中的意義與價值,端看現在如何做而定;六、人生沒有還債與討債,只有開創妥善的因緣。

Wednesday Jul 31, 2024
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真義
Wednesday Jul 31, 2024
Wednesday Jul 31, 2024
「諸惡莫作、眾善奉行」這兩句話中的惡與善,不能只從道德的層面來看,兩者的內容必須增廣。「諸惡莫作」中的「惡」,指的是造成我們人生障礙的事,凡是障礙我們人生正向發展的事,我們得精勤令其緣滅,如是我們才能困難更少。「眾善奉行」,指的是凡有助於人生正向發展的事,我們得精勤令其緣生,如是才能讓我們生活更好。以「諸法因緣生」的智見,把握當前傾力而為,朝著正向改變因緣而努力,光明的道路便在面前。

Wednesday Jul 24, 2024
真正的慈悲
Wednesday Jul 24, 2024
Wednesday Jul 24, 2024
慈悲利世是學法必需的展現,慈與悲是兩件事,「慈」是予樂,「悲」是拔苦。能調伏貪欲,度越內在瞋恚的人,才能與他人分享好的事物,至心無礙的拔眾生苦,所以慈悲是立足在斷貪欲、斷瞋恚的基礎上。慈悲不在於表情是否慈眉善目,是要度越貪欲、瞋恚,才能具體、真實地表現出來,是實際的作為和行動成效,而不是在抒發理想情懷與社交表現。修行人不要整天只掛念著自己的事,也別整天掛念著別人的事,這樣都太過偏頗。自利利人像銅板的兩面,必需允執厥中的做。

Wednesday Jul 17, 2024
聖道的緣起與道情的緣起
Wednesday Jul 17, 2024
Wednesday Jul 17, 2024
我們學習佛法,在現實生活中怎麼用呢?只要在人事的對待中,發現身心有結、有焦慮、有不平,就表示已經離開八聖道了。這時候要開始調整自己看這件事情的看法、模式,而不是先調整心情。先重新認識它,著重原由與過程。如此,改變以後就會建立不同的看法、不一樣的見解,回應與取捨、貪厭取著也不一樣了。當自己在待人處事時,回應模式能利他也利己,能利他安穩幸福,不離聖道且身心平安,此即接近八聖道了。
這個世間有情眾生有很強大力量的一個緣起——感情,我們與身邊的同修相處要用真誠、真摯的道情,把同修放在心裏,而不是利益得失、高低貴賤,這份緣起是八聖道之外最有力量的緣起,是人與人之間真誠、真摯的一份道情。這份感情的力量,會讓後世大家在這個茫茫的世間,特別有緣的再次相見,能在修行的路上互相扶持、鼓勵,同行於聖道。
※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

Wednesday Jul 10, 2024
能感謝的人內心有平安、光明與幸福 (下)
Wednesday Jul 10, 2024
Wednesday Jul 10, 2024
死亡是種想法而已,實際是生之因緣的轉化,猶如握拳而伸掌,當中無有拳或掌的死滅,只有因緣的轉化不歇。當面對死亡時不要害怕,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經歷這一個過程。感謝此生,檢討學習、成長的心得,準備下一階段的學習,好好和即將面對的眾生結善緣,才是該做的事。只要我們皈向三寶,奉行 世尊教導的六隨念,不怕辛苦,繼續修行,且面對這個世界,能夠用感謝的心、懺悔的心、問心無愧的道別,下次相見的時候,將會是一個好的開始 。

Wednesday Jul 03, 2024
能感謝的人內心有平安、光明與幸福 (上)
Wednesday Jul 03, 2024
Wednesday Jul 03, 2024
當人們面臨死亡時,重點不是在於還能撐多久的時間,而是在於現在該做什麼、該怎麼自處。首先,要為這一生所有的經歷,真誠的表達感謝,能感謝的人內心就有平安、光明與幸福。接著,要懂得反省、慚愧、懺悔,慚愧與懺悔就是甘露水,它能讓我們放下內心的歉疚感與不安。然後,要想想自己的善行和功德,當這樣想的時候,內心的光明、善念,就會在回想的當中,重新再現起。在此生的最後,讓自己再次見到生命的光明與行跡,讓自己知道:此生無憾,並指引自己走向光明的大道。

Wednesday Jun 26, 2024
離貪斷瞋,自利利他 (下)
Wednesday Jun 26, 2024
Wednesday Jun 26, 2024
人生在世若只想自己得利,不想讓別人也得利,這是不符現實,但若只替別人設想利益,不懂得替自己打算,也是不切實際。唯有自利與利人二者不偏不倚、並行不悖,才是 世尊的教導。在人生當中無論是待人、做事,不要總是盤算自己付出多少?可以回收多少?當我們與人生觀相近或一致的人分享生命的喜悅、美好,便是幸福的事情。八聖道的正命,強調的是離貪、斷瞋。由於離貪不爭,所以能慈心利他;斷瞋不害,樂於眾生不受憂苦逼迫,所以悲念拔苦,依此而慈悲俱顯則為「自利利他」。 世尊教導的自利利他,既不是南傳的解脫道,也不是北傳的菩薩道,而是真實的中道。
※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