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pisodes

Wednesday Jan 22, 2025
想要活得有意義,你必須「能承受艱苦」
Wednesday Jan 22, 2025
Wednesday Jan 22, 2025
做事遇到困難時,無論如何也能咬牙熬下去,遍嘗辛酸也要撐下去,做到這樣才稱得上「值得」。活著經歷過許多艱苦,才能彰顯出意義;不能經歷艱苦,不想撐下去、度過去,不可能有意義。因此,若想要活得有意義,你必須「能承受艱苦」。
可以刻苦耐勞,面對艱困也能走下去,但是不需要以此為尺度過日子;不貪心的修行,絕不是消極、頹廢、退縮的人生態度,因為克制的是貪心,並非克制你生活的開展。

Wednesday Jan 15, 2025
喜貪的基本模式
Wednesday Jan 15, 2025
Wednesday Jan 15, 2025
在現實的生活中,許多的需要不見得是出自「貪心」。無論喜歡或不喜歡做,往往是討厭卻不得不做,但又不願做不好的事。事實上,許多想法和念頭當中並沒有「貪」。當我們做事時,若是「達成」某些認定的價值觀,即會有勝任感、有喜悅,如同「回饋」心理的需要。若希求重現勝任經驗與喜樂經驗而調整自己去達成,當達成時,會再次重複喜樂的經驗,而希求重現勝任與喜樂經驗,這即是「貪」。

Wednesday Jan 08, 2025
解決問題的三種做法
Wednesday Jan 08, 2025
Wednesday Jan 08, 2025
人類整個文明都朝向一個共同的方向發展:解決人類的問題與困難。解決問題有依唯物、唯心與因緣觀三種不同的觀點而有不同的做法。
人的認知、情緒和環境,是會相互影響的,身心狀況是在相互影響中呈現,是現實與精神兩方面的彼此影響,不是唯物,也不是唯心。因此,人的痛苦不是靠禪坐或改善外在物質環境就能解決。若明見因緣法,能接納現前的事實,也明白不能有期待,這樣就能很務實地處理現實的問題。學佛的人,要成為強健、能解決大家問題的人,千萬不要變成把問題留給別人去解決的人。

Wednesday Jan 01, 2025
生命底層的焦慮:對表現突出的人加以猜疑嫉妒
Wednesday Jan 01, 2025
Wednesday Jan 01, 2025
人,就有一種煩惱:猜疑、嫉妒表現突出的人。這原本就是生命求生存的一種表現,也可以說是一種面對生存的焦慮與渴求。一個認真耕耘生命的人,在許多平庸生命的面前,一定會顯得較突出與引人注意,這肯定是要被猜疑或嫉妒。明白這生命當中難以避免的事實,即能平懷看待這一事實,不會因為招徠別人的猜疑、嫉妒,而多生無謂的煩惱。活在人的世界,必須面對這個事實才能度越內在的煩惱,並可以平懷看待別人的煩惱。
※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

Wednesday Dec 25, 2024
做大家不滿意但可接受的事
Wednesday Dec 25, 2024
Wednesday Dec 25, 2024
做大家不滿意、但大家都可接受的事,就是「做現在,不做自己」。如此,你將發現事情變得簡單許多,且很容易做到,人與人之間的緊張氛圍也大幅度下降,內心逐漸習慣接受與包容、不狂喜也不狂憂、心境起伏不大,人生將變得單純許多,朋友、夥伴也將越來越多。

Wednesday Dec 11, 2024
跟著智見走,轉迷為悟
Wednesday Dec 11, 2024
Wednesday Dec 11, 2024
人生在世,由於賀爾蒙分泌的差異,年輕與年長時的表現有很大的差別。年輕時男性特別想要有一個控制、掌控占有的領地;女性則是在經營一個屬於自己掌控、擁有的關係,所以喜歡搞小圈圈。但是年紀大了以後,多半慢慢的「與世無爭」,這與內分泌不能說沒有關係。世間雖有千千萬萬人修行,真正能根本改變的人其實並不太多,如果自己真想在生命道路上實現徹底的改變,就不要想著要和他人比高低、強弱、輸贏。我們要跟著智見走而不是隨著激素走,看清楚什麼是生命的必然與需要!什麼是值得做、可以做,我們不退縮、不逃避,努力的去作為、實踐、造化,方能轉迷為悟。

Wednesday Dec 04, 2024
時時有良師(下)
Wednesday Dec 04, 2024
Wednesday Dec 04, 2024
學法修行必須提醒自己,應當如何在平常生活中,能夠自我省察而持續不斷的進步。唯有透過善覺與警策的修行,聽聞的佛法、形成的知見、信受的事理,才能真正的內化為身心的表現。若能放下既定的成見,「即現前,看現前」的認真了解與學習,必定能看到當前滿園的芳草,可以在不完美的現在發現寶貴的內容。所以「當學生準備好,老師才會出現」,老師不必是高人、高僧,當心態準備好,處處有良師。
※本集背景音樂曲名:「佛法與我們同行此生」
※感謝:編曲/製作者:Jenni Lake

Wednesday Nov 27, 2024
時時有良師 (上)
Wednesday Nov 27, 2024
Wednesday Nov 27, 2024
許多人都希望能從修行有成的人身上,學習到可貴的經驗與智慧。隨著學習的程度越好,眼界要求的水準越高,看得入眼的善知識也愈來愈少,修行有真正成就者,其實不是這樣的「眼界高」。修為正確且愈深的人,愈能夠善聽、善學,一般人的對話與作為,或者平常的書報、雜誌,他都能夠從中汲取出深入與可貴的領會,可謂:時時有明師。
善學者在面臨各種處境時,善於從他人的言行舉止中學習,對他人良好的表現,內心能夠予以讚歎、肯定及見賢思齊;面對他人不妥當的表現,也能善用以警策自己切勿違犯。在學習與警策的過程中,不再只是依靠學習卓越優良的表現,而是依著正念、正知前進。
※本集背景音樂曲名:「佛法與我們同行此生」
感謝:編曲/製作者:Jenni Lake

Tuesday Nov 19, 2024
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別人
Tuesday Nov 19, 2024
Tuesday Nov 19, 2024
若一個人老是要求別人應該為他做些什麼,應該要如何對待他,但卻又無法主動去關心身邊的人,其實這是心理不健康。一個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別人的人,會從對別人的「要求」中,來實現他內心的希望與需要,如果達到他內心的需求,他才會看到別人對他的好。不過因為缺乏自信、害怕受傷,這樣的人很難對別人好。
交友的對象,如果讓我們的世界變窄、變淺,更讓我們的世界變得黑暗、凌亂,那麼就應該遠離他。反之,如果交友的對象,讓我們的世界變得寬廣、變得更有深度,並且變得更好、更光明,那麼就應該多和他接近。

Wednesday Nov 13, 2024
把別人當一回事,互相尊重、珍惜
Wednesday Nov 13, 2024
Wednesday Nov 13, 2024
人與人相處,要彼此互利,互利的意思,是表示願意與大家一起面對、承擔,不推諉、不逃避,共同解決困難,也願意一起分享美好的人生經驗。
在我們內心裏要具有關懷生命的情懷,把別人當一回事,互相尊重、珍惜、理解,互相願意配合,如此,才有辦法分工合作、同甘共苦。
※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