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pisodes

Sunday Aug 28, 2022
善用因緣法,體現快樂人生
Sunday Aug 28, 2022
Sunday Aug 28, 2022
一般社會的人,只要聽到你是佛教徒,便會用放大鏡去看你的行為,而傳統佛教徒也只會一味的當好人,以為只要行善積德就會有好報,因此忍氣吞聲,活得壓抑又不快樂,也無法發揮自己的長處,為社會帶來更大的利益與貢獻。但 佛陀真正的教導,是要佛弟子善觀現前因緣,對好人對壞人都要有其妥善做法與回應,世間的人事千變萬化,只靠行善積德是無法解決現實問題的,因此,我們要善用因緣法,活出自己光明的人生,也為週遭的人,帶來利益與光明。

Wednesday Aug 24, 2022
如何與人相處?
Wednesday Aug 24, 2022
Wednesday Aug 24, 2022
人沒有真實面目,只有此時、此處、此因緣下的表現。因此,我們不能以固定的眼光與人交往,覺得某些人好,某些人不好,而是要根據時勢情形來正向應對。以尊重、珍惜與願意的態度與人相處,即能開展出良性循環的人際關係。

Sunday Aug 21, 2022
活用「因緣法」解決問題(下)
Sunday Aug 21, 2022
Sunday Aug 21, 2022
佛教講因緣,不同的問題及困難,必有不同的因緣。解決問題的基準,是要針對不同問題的不同因緣,找出相應問題因緣的解決方法及步驟,絕不可能以單一化的方法,作為解決各類不同問題的標準。解決問題的時候,我們需要勇健果敢的做出「不完美、不理想卻有效」的抉擇。我們要拋棄「完美表現的企圖與心態」,盡快的做出符合當前因緣,並且是可行、可及、有效於解決問題的抉擇,更要堅定不移的付之實踐。當我們有了契合現實的認識,才不會將失能、軟弱與過度善良,誤以為是無差別的大慈大悲。

Wednesday Aug 17, 2022
活用「因緣法」解決問題(上)
Wednesday Aug 17, 2022
Wednesday Aug 17, 2022
現實生活的過程是一連串的抉擇,人生要怎麼過,就看我們如何抉擇!願意自我負責的人,是不會把自己的人生交在別人的手上。我們可以選擇做個什麼樣的人,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人生,進而改變自己。若我們願意相信努力必有效果,堅定的做出妥善、有效的抉擇,並且努力不懈的實踐所選擇的路,我們即可能實現光明的人生。

Sunday Aug 14, 2022
恩到重時反成薄
Sunday Aug 14, 2022
Sunday Aug 14, 2022
人們在人際互動上,往往有種模式:對待情深恩重的人是輕忽隨便,但是對待通俗往來或稍有善意的人,卻是善意充足的認真對待;簡單的說,就是「待恩重者薄,待情義淺者切」,但是這在理性與道德上,都是不當與反差的行為模式。細細審視這種行為模式的裏層,應當會清楚的發現,這種不合乎理性與道德的反差行為,事實上是出自於「維護自我的情感反應」。

Wednesday Aug 10, 2022
行正道,有所為,有所不為
Wednesday Aug 10, 2022
Wednesday Aug 10, 2022
務實的人生,是行正道,有所為,有所不為。什麼是行正道,有所為有所不為呢?便是依著 釋尊的教導,善觀當前的因緣,盡力做現前該做能做並且自利利他的事,而不是像異道化的”平等無差別對待”,所謂的無差別,既不符合現實,也無法在現實中達成,徒然讓人生落入空虛與功利。只有務實實踐 世尊教導的因緣法,在人生中盡力實踐,才能在生活中落實實際可用正道的人生。

Sunday Aug 07, 2022
對於無法擁有、保有的現前,該如何面對?
Sunday Aug 07, 2022
Sunday Aug 07, 2022
喜愛或厭惡「現前」,可說是出自於「誤解」,因為實際不是「人、事、物」讓人喜愛或厭惡,只是有「現前的因緣」而已!因緣必須認真面對,卻無法「當作自有、固有的存在對象」而喜愛、厭惡,所以我們應當「盡在當前,平懷看待,平懷看待卻必須盡在當前」,這是學法者的生活態度。務實、精勤的「盡在當前」,讓我們能在行動當中再一次地發現自己、調整自己、改變自己,而使自己內在的力量源源不絕。
※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「正晴師姐」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※

Wednesday Aug 03, 2022
待人處事之道
Wednesday Aug 03, 2022
Wednesday Aug 03, 2022
「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」是為人處事之道,同時也是佛教的正道,這個”道”即是”自利利他"的正道。以此正道作為待人處事的準則,則能多善緣多助力,偏此正道,無論是單純自利或利他,路都走不遠。同樣的在抉擇善惡伴黨時,我們也是要以此做為準則去做判斷,而不要天真的認為只要有佛法,就可以改變任何人,一個人的改變,在於自己的意願,佛弟子必須務實的看清此點,對自己、對他人,都是如此,當應依循正道,作出正確抉擇。

Sunday Jul 31, 2022
成功與幸福
Sunday Jul 31, 2022
Sunday Jul 31, 2022
成功!不一定就幸福,成功只是證明自己的能力、聰慧和毅力。而幸福的感受有其因緣,必須是現實生活中的財務,或是人際關係能達到某種確定的條件,並且感覺未來還有希望和機會。因此,我們要懂得耕耘人際關係,在此時此刻,做可以做的事,做對自己及他人有利益的事,並且要學習改變平常的生活方式,使得每天都有面對新鮮事的心境與生活,使生活過得有趣,才會覺得有希望。如此,才能活得既成功又幸福。
※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「正晴師姐」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※

Wednesday Jul 27, 2022
解決問題的兩種能力:理智與情緒
Wednesday Jul 27, 2022
Wednesday Jul 27, 2022
人類擁有兩種解決問題的本能工具:一是理智,二是情緒反應。不論是否受過教育,是否有宗教信仰,正常人都具備這兩種本能工具。
然而,奧義書、耆那教的沙門文化思想,卻將這兩種本能工具視為煩惱。他們認為理智是分別識知,情緒則憂喜苦樂、起伏不定,將這二者通歸為分別造作,有分別業力,必須藉由修禪定使其不起分別造作。
理智和情緒都是解決問題的工具,它們不是染污、煩惱。有情生命運用理智、情緒,其目的是解決自、他的困難及種種問題,如此便是在施行正道的慈悲。反之,運用理智、情緒追求自身的利益,排擠不喜歡、對立的人,便是行惡道。如同刀可以救人,也可以殺人。持刀的人不等同殺人犯,持槍者不全是搶劫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