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pisodes

Sunday Dec 11, 2022
固執、偏執的性格特質及其形成的心理背景(上)
Sunday Dec 11, 2022
Sunday Dec 11, 2022
由於情感創傷造成自我認同不平衡的人,會形成一種「固執」與「偏執」的性格。這種類型的人,對事情有不正常的焦慮與害怕──怕不夠好、不夠安全,凡事要求完美。他們對人不信任,看人總是先看缺點,不看優點,這樣的生活態度,很難能感受到幸福!
※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

Wednesday Dec 07, 2022
看待「無常」的三種心態
Wednesday Dec 07, 2022
Wednesday Dec 07, 2022
不同的心態,對「無常」即有不同的解讀,「無常」可以有下列三種解釋:
一、認為無常是「一切都會過去」,是屬於老人與失意者的心態,這類人只在乎過去;
二、認為「無常」就是不穩定,偏向強調「不穩定、不確定、不可知」,那是缺乏自信、缺乏安全感者的看法;
三、認為「無常」是「充滿了無限機會與可能,端看我們自己怎麼努力」,是自信、心態年輕者的看法,多能務實面對當前環境與機會,並且能夠高瞻遠矚,自信、務實的面對現在與未來。
※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

Sunday Dec 04, 2022
富人模式與窮人模式
Sunday Dec 04, 2022
Sunday Dec 04, 2022
佛法八正道中的「正命」,意思是指「自利利他的群我關係」,所以能否與人分享是很重要的,而且分享必須是雙向的。若雙方有來有往,因為彼此的欣賞與提拔,生活過得越來越好,這就是富人模式。反之,若與人相處,總是吝嗇分享,凡事錙銖必較,這樣的人肯定沒有人願意與他合作,到最後無論什麼事情他都只能靠自己了,這就是窮人模式。
※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

Wednesday Nov 30, 2022
比起爭輸贏,你有更好珍惜人生的方法嗎?
Wednesday Nov 30, 2022
Wednesday Nov 30, 2022
有一些人,在與人相處時,總是要爭輸贏,似乎以絕不吃虧為最高宗旨,將大部分時間都耗在「戰場」上,無法平心過日子。我們想問的是:「有沒有更好的方式來珍惜人生呢?」在全世界疫情嚴峻之際,我們還能與親人平安的在一起,這是多大的福氣!我們為什麼不珍惜這可貴的機緣?非得為了誰對誰錯爭得面紅耳赤?我們應當體認到重點不在誰對、誰錯,重點是生命可貴,身在福中,不習以為常,繼續不停地耕耘美好的因緣,這重要多了!
※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

Sunday Nov 27, 2022
追求幸福,必先努力維護幸福
Sunday Nov 27, 2022
Sunday Nov 27, 2022
想要獲得,必先付出。這是現實的原則,但許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,例如想獲得幸福,必先要有願意付出與努力的心態與作為,以及堅持與珍惜的心態,更要有為了幸福願意犠牲與奉獻的勇氣與決心。一個不懂得付出,卻只想獲得的人,只重視自己的利益,不在乎也不珍惜別人,這種人註定是要失望的。這種心態,不僅無法得到幸福,更不能帶給旁人幸福,甚至只會讓身邊的人不幸。

Wednesday Nov 23, 2022
退讓、分享與承擔
Wednesday Nov 23, 2022
Wednesday Nov 23, 2022
處理生活的智能、權利、機會,在某些狀況下,要懂得退讓和分享予旁人,或是獨自承擔。要有決心、毅力、勇氣,承擔起困難與風險,也要有肚量跟胸襟,退讓及分享給旁人,這便是能進能退、能大能小的人。若能做到這一點,依世俗的形容,此乃真正的大丈夫。

Sunday Nov 20, 2022
幼年時大人教的錯誤觀念
Sunday Nov 20, 2022
Sunday Nov 20, 2022
幼年時大人可能無意間會灌輸我們一種思維方式:「毫無所求對我們好的人,才是真正的對我們好。」然而,這是錯誤的觀念,也是一種有毒的思想!試想:若抱持這般的處世心態,是否是要求他人無條件的善待自己?是否自己總期待著「可以無條件的享受他人的付出」?是否信賴他人的能力低落,又過度在乎自我?是否處世待人的心態不大健康?
※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

Wednesday Nov 16, 2022
做個勇健、有智慧的佛弟子
Wednesday Nov 16, 2022
Wednesday Nov 16, 2022
世間有許多人因為自身懦弱,不敢面對問題,或是沒有能力也沒有意願付出艱難與辛勞的代價去解決問題。與人相處時,光會說些好聽話,重點只在「你好我好、我好你好、大家都好」,結果是無法務實解決問題。若我們不想要渾水摸魚的過一輩子,立定志向做一個能夠發現問題、解決問題的人,就要認知到自己須具備:智慧與良知、魄力與擔當,以及堅強的意志及勇氣。

Sunday Nov 13, 2022
我是誰?我活著的意義與價值何在?
Sunday Nov 13, 2022
Sunday Nov 13, 2022
「我是誰?」對許多人來講,好像是根本的問題。其實它從來不是真正的問題。那是因為我們的腦子需要一個有確定感的答案,讓自己感覺好受一點而提出的問題。事實上,我們覺得自己是什麼樣的人,或者別人評價我們是什麼樣的人,都是藉由我們現在怎麼做、怎麼過,來形成一種評價跟認識。
當前五陰是緣起法,哪有可能完全按照你的理想跟意思,所以「做現在,不要做自己,不要做誰」,現在什麼因緣,認真做就好了。做現在,做大家都不滿意、但大家都能接受的事,這樣就好了。至於「我是什麼樣的人」,真的不知道。無我不是觀念中的東西,無我是生活中的表現!

Wednesday Nov 09, 2022
修行的入手處
Wednesday Nov 09, 2022
Wednesday Nov 09, 2022
佛法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「緣起」,沒有絕對、唯一、固定的答案,強調「如實知,如實見、如實說、如實而行」,落實在修行上,就是需要面對事實,而「面對現實」正是學習佛法的首要功課。當我們遇到問題時能習慣的問自己:「為什麼會這樣?」便是找到了當前生活的入手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