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pisodes

Sunday Jan 15, 2023
雙贏的思維,讓人際關係更寬廣(上)
Sunday Jan 15, 2023
Sunday Jan 15, 2023
活在世間,便離不開人與人的互動,生活的過程中,我們需要許多人的幫助,但大部分的人通常會有一種"別人必需無條件無所求的幫助我們"的妄想,甚至連他人的利害都不願顧及,以為自己有困難就可以如此要求別人,卻不知現實的世間,是没有任何人可以長期如此這樣去幫助別人的,就連自己也是如此。況且,也没有任何人有那個義務平白無故的去幫助你。一個人若只想要"我贏",只會讓自己的人生道路愈走愈窄,困難愈多。反之,若能在要求或接受別人幫助時,同時也能為對方著想,做”自利利他,自惠惠人”的事,人生的"貴人”就會愈來愈多,人際關係也就會更加寛廣。
※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

Wednesday Jan 11, 2023
隨佛禪師與虔誠基督徒的一段對話
Wednesday Jan 11, 2023
Wednesday Jan 11, 2023
不同的宗教,有不同的信仰內容,有些人相信,有些人不相信,彼此都期望對方能接受自己的信仰,因此會有所爭論與排斥。佛教有"十四無記”之說,就是對於現實中不能證實確實發生或存在的事物,不予多加討論,因為無濟於人生困難與煩惱的解脫,佛教重視務實實際的現實人生,此次佛弟子與基督徒的對話,確實是一段特別值得記註之因緣,道出生命真正的信仰是彼此需要,而相互幫助,相互合作,才是讓生命更好的正確道路。
※本集背景音樂曲名:「佛法與我們同行此生」 ※感謝:編曲/製作者:Jenni Lake
※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提供背景音樂

Sunday Jan 08, 2023
利益可以妥協,價值不能妥協
Sunday Jan 08, 2023
Sunday Jan 08, 2023
利益可以妥協,但一個人的生命觀、價值觀、人生觀、世界觀,這不能妥協!因為那是我們做人的原則,是我們的底線,也是我們生命的方向、重點,這麼重要的事怎麼能妥協呢?

Wednesday Jan 04, 2023
原始佛教三個重要的生活態度:務實、實際、傾力當前
Wednesday Jan 04, 2023
Wednesday Jan 04, 2023
佛教的認識論是因緣,學因緣的人焦點一定放在「現在有的」;反之,如果認識論是無常、無我、空,那麼焦點就會偏向「沒有的」。因緣論者,是這麼看的:諸法因緣生,緣生則無常。因為這代表「現在有的都不是長久的」,現在有的好或者壞都不是長久的,而且這些都可以改變。因此就會形成一種生活態度──那就是不會過度樂觀而得意忘形;也不會悲觀而失去生活的意志,生活態度是務實的。
※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

Sunday Jan 01, 2023
正覺解脫前,首要解決之大事
Sunday Jan 01, 2023
Sunday Jan 01, 2023
世間所謂的學識,並非每天生活的必須,而人品卻是時刻都在呈現。人與人之間,是是非非都是根源於此,許多人的困擾也在於此。因此,要懂得在當前自我發現,多花點時間處理身心問題帶來的人際障礙。正覺解脫之前,人格的調整畢竟是修行當中最重大的一環,這也正是學佛的重點所在。
※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

Wednesday Dec 28, 2022
在平凡的人生裏做出可貴的貢獻
Wednesday Dec 28, 2022
Wednesday Dec 28, 2022
人怕危險並且會迴避危險,這是維護生存的智慧,但若過度害怕「想像」的危險,就會障礙人生的前進。我們雖然生而平凡,但千萬不要因此而妄自菲薄。只要我們願意發揮清靜的、有用的念頭,並且付諸行動,平凡的人團結在一起,就可以做出可貴的事,來利益這片土地的眾生。可以做的,我們都盡力做了,最後在這平凡的一生裏――死而無憾,學佛就是這種精神。

Sunday Dec 25, 2022
心理人格對人生及修行的影響
Sunday Dec 25, 2022
Sunday Dec 25, 2022
許多人在人際相處當中,有著信賴他人與配合他人的困難,習慣以自我為中心,不自覺的忽視他人的需要與感受。這種人際關係的表現,反應出心理的不健康、人格的偏差。心理不健康在宗教的修行表現上,是逃避現實生活及責任,容易瞋怨的對待不同意見與信仰的人,或是過度的憂愁與迷信盲從。人活著即需要「心理健康,人格健全」,才不會困厄自己、傷害別人,這是很重要的事。

Wednesday Dec 21, 2022
原始佛法對宗教信仰的看法與立場
Wednesday Dec 21, 2022
Wednesday Dec 21, 2022
對於世間的宗教而言,佛法的唯一立場是:教法的內容是否切合實際?至於人們選擇相信什麼,則屬於個人之事,佛法不排斥眾生,是故,佛法不排斥其他宗教。 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是以「緣起法」及「四聖諦」為樞軸,以「務實、科學、人本」為準則,強調務實、實證、實際,著重解決問題、解決煩惱。
每一種宗教都具有大慈大悲的精神,這一點無須再加以強調,需要特別重視的反而是教法的內容,究竟是否對人們有幫助。佛法提供世人解決人生問題的方法,不須要強調慈悲卻已經就是慈悲!

Sunday Dec 18, 2022
追求權勢、地位及財富的四項人生代價
Sunday Dec 18, 2022
Sunday Dec 18, 2022
這世間人們為了爭奪和獨佔「權勢、地位及財富」的利益,所以特別多事。然而許多爭奪到的人,於晚年才體會到即便爭得這些,人生依然不幸福。許多人並不明白,擁有權勢、地位及財富,得付出很高昂的代價。此代價就是你會很忙碌;你少能與在乎的人相處;你難以遇見真誠待你者;你得隨時防範他人別有居心。你是否認為值得而願意為此付出上述的四種代價?

Wednesday Dec 14, 2022
固執、偏執的性格特質及其形成的心理背景(下)
Wednesday Dec 14, 2022
Wednesday Dec 14, 2022
生活中,對好的人事物期待能夠保持美好的現狀,即是對「常」的貪愛,也是苦發生的原因。偏執的人,對「非好不可」有著無法遏制的渴求與焦慮。針對這一點,佛法講的斷貪愛,對這類人士是有幫助的。
面對「固執」與「偏執」的人,我們不能有正常的期待和要求,如果我們從造成這種情感特質的因緣理解對方,就能夠智慧的看待這些人,我們不一定能幫得上忙,但至少能夠看清楚是怎麼回事。他不是不對,他是有病,更重要的是,你自己不要跟著生病。
※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